上个星期天哥写的一篇《外资撤资160亿,马股还能撑多久?》文章,明明要带出的信息,是外资走了多,池塘水少了,才容易看清楚池塘里的鱼,从而可以安全的去捞自己认为强壮的好“鱼”,结果从部分的留言看到,好像有人误解了天哥的意思,以为天哥看淡马股,马股要倒了,不行了之类,吓的天哥赶紧读多一遍,还好意思没错har,再拿去问gpt,到底我的言论是负面唱衰马股,还是正面唱好马股的。。结果你知道gpt怎么说吗。。?
他说,作者是"偏中性偏谨慎乐观",当然,天哥知道gpt每次说的都不一样的,但是天哥还是认同这个所谓的偏中性偏谨慎乐观,在马股20多年,身家从当年的几千块,到现在收股息都很多个零,一年的股息可能是很多人10年都赚不到的收入,天哥还是对马股很有期待的。
只是这里也要澄清下那天的文章,虽然天哥对于未来是乐观的,但是对于比较缺乏经验或者知识的散户而言,可能会看完自己误解以为可以直接去捞底,毕竟天哥有说,池塘水少了,风险就低了,等待下一场大雨,鱼就会生龙活虎了。
但是,资金外流只是其中一个因素,全球利率持续处于高位,美元资产回报稳定,使得新兴市场的吸引力相对下降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外资更倾向于流向增长更快的市场,会不会真的下一场大雨,或者这场大雨几时才会来,还是一个未知素。
而且大马企业整体盈利增长乏力,加上大马并没有什么特殊吸引外资流入的一些特色,还有政策的执行、部分行业的监管不确定性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资的长期信心。
因此,为什么水会少,为什么要抽水,才是问题的核心,问题不是在于水少了,更在于池塘本身是否值得被注水。如果一个池塘长期缺乏生态多样性,水质浑浊,即便雨水降临,也难以孕育出繁荣的鱼群。
所以该文中所说,“池水抽干,才看得出哪些鱼真正强壮”,想表示的是,优质企业确实在逆境中更能展现韧性。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再强壮的鱼,也无法在干涸的池塘中永久存活。
现实中,不少基本面看似稳健的公司,也正面临增长瓶颈。例如一些传统行业的龙头企业,虽然现金流稳定、分红记录良好,但受制于行业周期、资本开支压力或政策依赖,股价走势也不佳。它们或许不会倒下,但也难以带来可观回报。好公司不等于好投资。投资不仅要看企业是否健康,还要判断它是否具备被市场重新定价的潜力。
更关键的是,大雨是否就一定会来?外资回流的前提,是全球资金环境改善,以及大马自身竞争力的提升。前者取决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,后者则依赖于结构性改革的推进。然而,目前来看,无论是经济转型的速度,还是新产业的培育力度,大马都尚未展现出足以吸引大规模增量资金的动能,所以需要靠内部资金(例如企业赚钱派息了,投资者股息再投入,或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,实体经济中衍生的新资金)
那么,散户该如何应对?与其被动等待,不如主动调整策略。首先,应避免将所有资金集中于本地市场。马股可以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,尤其是持有那些财务稳健、分红稳定的优质企业,但不应成为唯一的依赖。
其次,在本地市场中,可采用逢低累积的方式参与。在市场情绪低迷、估值偏低时持续投入,既能平摊成本,也能逐步积累优质资产。这种策略不追求短期暴利,而是以时间换空间,适合大多数缺乏信息优势与研究能力的普通投资者。
最后,我们必须意识到,任何比喻都有局限。将股市比作池塘,或将投资比作与The Rock对决,虽有助于理解,但也可能让人高估个人能力,低估系统性风险。现实中,机构投资者拥有更强大的研究团队、更快的信息渠道和更灵活的工具,普通散户若仅凭信念与勇气进场,往往容易成为市场波动的牺牲品。
真正的投资智慧,不在于幻想逆势翻盘,而在于认清现实、量力而行。我们无法控制外资是否回归,也无法预测市场何时回暖,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:提升认知、建立纪律、管理风险。
当别人谈论“雨来”会怎样怎样时,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准备工作,例如修补渔网、检查船体,甚至悄悄驶向更有希望的水域。投资的胜负,往往不在市场最热闹的时候决定,而在大多数人感到迷茫与犹豫的时刻,悄然成型。
外资撤出不是终点,未来大概率还是有可能持续流出,主要取决于外资流出的速度而已,如果速度缓慢的,本地新资金足以覆盖,那么就不至于对市场带来太大影响,反之流出太快,其实是很容易感觉得到的,但是这种时期,反而是一次让我们重新审视机会的契机。
做好自己的准备,例如我是否真的了解所持有的公司?我的投资组合是否足够多元分散风险?我的策略能否经得起长期考验?这些问题,比外资几时回来更重要。因为最终决定我们能否穿越周期的,从来不是市场本身,而是我们在市场之外所做的准备。这也是天哥在股市20多年还屹立不倒的秘诀,希望简单的分享,能让大家有所得着咯。。一起加油。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